2024-09-04 10:36:43来源: 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 编辑:
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“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”,强调贯彻落实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,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。
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,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治理与改良,对增加耕地面积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盐碱地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难题,重度盐碱地的改良至今仍难以攻克。为了将这些宝贵的盐碱地转变为丰饶的粮仓,无数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。
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盐碱地改良团队,就是其中一支。团队自2020年以来前后有30余名本科生、硕士生的参与。该团队积极开展耐盐促生菌的筛选、鉴定和评价,并进行了盐碱改良机理的研究。成功筛选出的耐盐促生菌,展示出了较高的解磷、解钾、固氮、产ACC和铁载体能力,能够丰富土壤有益菌群,调节pH,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。
团队成员宁白在实验室进行菌种评价实验
增加菌剂后,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株高(增加46%)、干重(增加21%)和鲜重(增加42%)。同时增加了植物的SOD、POD、CAT等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等。种植1年,即可有效缓解土壤盐胁迫,降低PH,土壤速效磷、全氮含量都显著增加。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,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。
盐碱地改良团队对实验地玉米材料进行数据采集(春宇、元元)
面对未来,盐碱地的利用与改良将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。这依赖于新一代农业人才的不断涌现与创新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,更是责任和使命感的培养。通过实地调研、实验室研究、田间应用、盐碱地改良科普宣传等活动,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们正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随着各高校积极开展类似的社会实践,更多青年将参与到乡村建设中,助力实现更广泛的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。乡村振兴的路上,我们期待这些年轻人的热情与智慧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。